作者简介
陈巍,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特聘研究骨干,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员,ATES第四工作组(丝路科学技术交流)成员。研究领域为中外科技交流史、技术史、数学史等。承担或主要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古代丝绸之路与技术知识传播》(2018年)、《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技术》(2023年),发表论文20余篇以及各类科普文章70余篇。
新书推介
《古代丝绸之路科技群星录》
出版信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ISBN: 9787204171958,362页,定价:42元
作者前言节选:
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度认同的文化领域,在众多科技领域中“一带一路”都正在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重在当下,沿线许多国家都拥有历史悠久的科学文化,发掘传播丝路沿线科技文明遗产,有助于认识各文化在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求同存异,助力顺畅开展国际交流。
目前读者对欧美西方科技成就较不陌生,对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丝路沿线科技成就的认识仍很匮乏。然而,如果对阿拉伯、古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科技知识发展的历史缺乏了解,就不可能准确认识人类科技文明的整体性。目前还几乎没有从中国视角对丝路沿线古代科学家进行整体介绍的作品。
讲述丝路科学家故事,既有助于鉴古知今,丰富国家战略的历史和实践诠释,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也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树立克服艰难困阻、勇于求知的丝路精神,以此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本书收录了35位在陆地和海洋丝绸之路沿线曾艰苦求学、在科技领域取得非凡造诣的杰出人物,以图文并茂的小传形式,介绍他们的生平、学术传承脉络、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影响。
书中涉及的科学家,以古代为主,少数人活跃年代晚至19世纪。在地域上尽量覆盖丝路从东亚到地中海的广袤范围。所收录传主包括西亚-北非地区科学家21人(考虑文化因素,少数出身于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中亚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学者也编入西亚-北非部分),南亚、东南亚地区科学家4人,在东西方科技交流中做出贡献的欧洲人6人,以及中国的4人。本书选入中国科学家数量较少,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科技不重要或欠发达,而是出于把写作重心放到此前国内学界罕有关注的外国科学家上这一考虑。
期待这本小书也有助于学界构建对古代科技人物的基本了解,以便未来开展深入研究。
BOOK CONTENTS
书中插图 ILLUSTRATION
比鲁尼《古代民族编年史》中的插图,其中骑骆驼者为比鲁尼(1307年抄本,来源:爱丁堡大学图书馆 Or.Ms.161)
‘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 ’by Al-Biruni, 1307 (gouache on paper) at Edinburgh University Library, Scotland (Or.Ms.161), UK. Al-Biruni is the one riding the camel
今天的马拉盖天文台遗址(拍摄者:auoob farabi,来源:Wikimedia Commons)
Marāgheh Observatory (Foto: auoob farabi, 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乌鲁伯格星表中的正弦表(来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伊斯兰手稿 Garrett no. 137L)
The table of the Sine (al-jayb) in Ulugh Beg's astronomical tables (Source:Princeton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of Islamic Manuscripts Garrett no. 137L)